
街头巷尾,有她辛勤忙碌的身影;群众家中,有她真情实意的关怀;办公室里,有她伏案疾书的镜头……她就是州人大代表、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淑清。
24年来,王淑清以社区为家、视居民为亲人,以“领头雁”的担当团结带领辖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将社区建设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家园。作为州人大代表,她倾力搭建党群“连心桥”,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曾经的落后社区打造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典范。在她的带领下,丹英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两项国家级荣誉;其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称号。
扎根基层,当好群众贴心人
“王书记,干休所附近的排洪沟需要疏通一下。”
“王书记,我们小区的道路破损了,需要维修。”
……
每天早上,王淑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区里走一走、看一看,和社区居民拉家常、听诉求。“这是了解社情民意最直接的方式。” 王淑清说,只有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问题和需求,才能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
扎根社区多年,王淑清始终心系社区建设,情牵民生改善,成为大家心中的“贴心人”。翻开王淑清的工作日志,上面记录的都是社区工作的点点滴滴:社区需要改造,居民不愿出钱,她以个人名义为施工方打下欠条,修好了路、清理了垃圾、拆除了违建,提升了社区环境;老旧小区暖气管道破裂,她连夜协调维修,解决了300多户居民的供热问题;民防公寓102户居民多年办不下房产证,她奔波多方协调,最终让居民拿到“红本本”……像这样为民办实事的事例还有许多。“只要有困难,就找王书记,准没错。” 王淑清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口中排忧解难的“救火员”,正是凭借着这股“磨破嘴、跑断腿”的韧劲,她在居民心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创新服务,架起民族团结 “连心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丹英社区的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王淑清发现,这些孩子课后无人看管,学习生活面临困难,于是组织社区党委、居委会、关工委成立“关心留守儿童七人领导小组”,打造“蒲公英之家”,为孩子们提供课后辅导和心灵关怀。
“蒲公英之家”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教育管理问题,更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王淑清主动担任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从生活到学习,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她的带动下,延边大学的学生、退休教师、军嫂等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70余名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军爸爸”“社区妈妈”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动情地说:“代理军爸爸一直照顾我的孙女,现在孩子变得开朗多了,他是我们最亲的人!”如今,“蒲公英之家”已成为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树立了标杆。
在军民共建方面,丹英社区与驻地部队达成共建协议,每逢节日,王淑清都会组织各族居民到部队举办联欢会,送去亲手腌制的朝鲜族特色的咸菜;战士退伍时,她会带着各族群众欢送,让军营与社区“鱼水情深”。同时,驻地官兵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局面。
履职尽责,做好群众代言人
肩负着州人大代表和社区党委书记双重身份,王淑清深知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她坚持听民声、聚民意、代民言,努力做到站位有高度、建言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展现出新时代人大代表的风采。
为了当好代表、履好职,王淑清将提升自身本领作为重中之重。闭会期间,她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调研、走访,收集社情民意,形成高质量的代表建议。多年来,她累计提交意见建议21件,推动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规范化等民生问题。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草案)》意见征求工作,为延边民族团结进步法治化建设贡献力量。
在2024年延边州“千名代表进千村(社区)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中,王淑清化身宣讲员,通过“炕头宣讲”“板凳宣讲”等接地气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如今的丹英社区,民族团结已融入百姓日常:活动室里,各族老人同唱《中华民族一家亲》;“红石榴之家”展厅中,青少年沉浸式学习共同体理念;社区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路,成为展示民族团结故事的“窗口”。此外,王淑清还推动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推广丹英社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
“人大代表就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党委政府的殷切嘱托,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深切厚望。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就必须为人民谋求利益。” 王淑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将继续做好促进民族团结的表率,服务好各族居民,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为推进延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延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