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延吉市建工街道延虹社区“民族团结宣传大院”,汉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的居民每天迈着轻快的步伐早早来到这里,有的打乒乓球,有的打太极拳,有的跟着音乐扭秧歌……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和谐画卷。居民们说,这离不开延虹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安艳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动作用,是她带领大家浇灌出绚丽的“石榴花”,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融入群众心中。
旧院变乐园:让文化阵地成为心灵纽带
“以前这大院破旧不堪、杂草丛生,现在可是我们的‘幸福园’!”望着阳光下的乒乓球棚,居民金大爷感慨道。4年前,安艳刚到延虹社区任职不久,便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一次次跑部门、拉资源,将社区办公楼前闲置的破旧大院改造成100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宣传大院”,设置了乒乓球阳光棚、传统文化展板、阶梯式的“红石榴电影院”。
如今,阳光棚下乒乓球飞旋,传统文化展板前总围着讨论的居民,“红石榴电影院”更成了社区的“网红地”。每到电影放映时,200人的阶梯观影区里,坐满了各族群众。2021年至今,138场红色影片放映吸引了超5万人次观看,让“红石榴电影院”在光影流转间成了最生动的“民族团结课堂”。
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安艳创新推出“籽籽同心小课堂”视频号,发布民族政策、文化宣传视频236条,让政策春风吹进更多家庭。线上线下的矩阵式宣传,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
治理有巧思:让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
“安书记的‘交叉任职’办法,解决了很多纠纷!”居民王先生口中的“交叉任职”,是安艳在延吉市首创的治理妙招:吸纳“三新”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副职,派优秀社工进驻商户,社区调委会调解员及楼栋长的队伍里多了“三新”组织骨干。通过这一模式,利用行业优势调解民族纠纷27起,化解财产争议2万余元,在管理社区流动人口、引导居民互帮互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是社区单方面管理,而是大家一起当家。”安艳说,这种“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模式,让治理从“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
民生实事更见初心。社区东侧曾有块大约4000平方米的荒地,是居民眼中的“脏乱差”地带。安艳组织各族居民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反复协调职能部门,经过几个月的奔走,将其打造成“民族团结游园”。如今,荒地上铺设了地砖,还安装了最新一代的健身器材和便民座椅,白天有居民散步锻炼,晚上有秧歌队跳舞,大家围坐在一起唠家常,欢声笑语成了最动听的回应。居民李奶奶每天都来散步:“踩着平整的石板路,看着各族孩子们玩在一起,心里比蜜还甜。”
服务暖人心:让幸福底色越擦越亮
“安书记教我们用手机赚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延吉市民邱女士在延虹社区“红石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习后,从事抖音带货工作。去年3月,延虹社区创立的“红石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一开班就座无虚席。针对延吉旅游热的特点,安艳精准开设直播带货、美妆、AI应用等课程,168人通过培训成功就业。
社区“暖心食堂”的饭香里藏着更温暖的故事。独居老人张阿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和其他不同民族的老姐妹们一起用餐。这个由社区牵线,联合爱心商户开办的食堂,专门为辖区独居、高龄、残疾等老人提供爱心餐食。自开办以来,已送出爱心餐1.1万余份,47名弱势群体的老人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社区还借助“暖心食堂”这一平台,开展健康养生、安全知识等课程,带领各族老年人唱红歌、学习时事政治、做健身操等,老人们在这里得到了帮助,也纷纷主动参与到辖区环境治理、清扫楼道等力所能及的事情中来。
文化交融的舞台上更显活力。“百家宴”上,朝鲜族的打糕、汉族的饺子、满族的苏子叶饽饽摆满长桌;“睦邻节”里,各族居民同台跳舞、共唱红歌;旅游旺季时,社区志愿服务队在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帮游客指路、拍照,成了延吉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2023年,延虹社区获评“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安艳收获了“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吉林省金牌调解员”“延边好人”等荣誉称号。但在安艳心中,最美的勋章是居民的笑脸。“十个民族聚在一起,不只是邻居,更是一家人。”而她,就是那个用心守护一家人的“石榴花使者”,让延虹社区的民族团结之花开得一年比一年艳。
来源:延边新闻网